效率为王
人们常常陷于忙碌、疲惫,却不愿意思考效率的问题,他们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,只要更努力一点,生活或许就会不同;但他们没有意识到,这种简单的努力其实是一种对思考的懒惰。有一些计件类的工作,像是送外卖、开网约车、搬砖等等,会慢慢占据你的全部时间,从而让你放弃思考。其实放弃思考很容易,只要一直让自己拖着疲惫的身躯,向一个特别简单的方向优化——增加自己的工作时间,多劳多得。而思考是复杂得多的事情,你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,想出其他路径,哪怕想出来了,也很有可能是会失败的路径。很多职场人调侃自己是牛马,但他们却深爱着牛马的工作,因为牛马不需要思考,他们只需要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就可以了,这可比自己安排简单多了;但他们同时又非常痛苦,因为他们的生活被工作完全占据,无休止的加班让他们每天都很疲惫。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破局呢?大环境或许没有那么容易改变,但从个体来说,答案是有的,那就是效率为王。
1. Google公司的”80/20 Rule”
Google公司的员工可以把20%的工作时间,用于自己感兴趣,但不在主要职责的项目上。这个原则借鉴了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(Vilfredo Pareto)的发现——在很多现象中,80%的结果往往来自20%的关键因素。创新性的工作往往是很难被安排的,你很难说给一个固定的时间节点,就一定做出什么东西来,它必须来源于对兴趣的日积月累的探索。Kenneth O. Stanley和Joel Lehman写了一本书,”Greatness Cannot Be Planned: The Myth of the Objective”,熟悉的朋友可能会听过这句话,“伟大不能被计划”。他们主要表达的观念是许多最伟大的发现和创新,并不是通过设定明确目标、按计划推进实现的,而是通过探索、好奇、偶然的尝试与失败中涌现出来的。你所在的公司未必会像Google公司一样制定80/20原则,但你为了获得这种创造力,你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。所以最直接的办法是提高自己的效率,用80%的时间完成被安排的工作,给自己留出20%或是更多的时间探索那些有新颖性或有趣的方向。这段时间极其重要,如果你每天的工作被排得过于满,它影响的将绝不只是一天,而是你很长一段时间的状态,慢慢地你就会失去对创造任何东西的热情,疲于奔命。
2. 强大的事后奖励机制
我认为提升效率最重要的东西是有一个足够强大的事后奖励机制。不知道大家中学时期的作业是如何完成的?我初中时引领起了全班上课做作业的风潮,并且还因此被老师点名很多次,但借助国内成绩为王的应试教育特点,凭借优异的成绩让老师也没啥办法。我从未在晚上7点之后做过作业,而我在上课或是课间做作业的最大动力来源于“作业做完就可以打游戏”的家庭政策。上课做作业是有难度的,因为一方面你需要听懂老师讲的内容,并做好被老师随时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准备;一方面你很想尽快地推进作业进度,回去可以玩游戏;另一方面你还得防着被老师发现你在做作业,所以看题和藏题的速度都得飞快。这样上课是非常刺激的,需要你全神贯注,所以效率其实是很高的,我觉得我上课花的每一分钟都没有浪费,而一天在学校的时间有这么久,其实是完全足够应付作业所需的时间了。老师一定想不到,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,居然回家不做作业。与此同时,班上还有很多同学每天都会做作业做到很晚,作业多的时候甚至不乏很多晚上需要做到十一二点的同学,显然他们是很痛苦的,并且哪怕他们多花了这么多时间,依然会在成绩上被无情碾压。他们可能到最后都会觉得是自己还不够努力,却从未想过提升效率。而因为他们缺少这种激励机制,回家后也是无休止地做作业,做完睡觉第二天又要上学了,那一段时间后必定失去对学习的热情,开始磨洋工,然后陷入恶性循环。对已经参加工作的各位来说,又何尝不是这样呢?如果你天天加班,加完班回家就要睡觉了,第二天又上班了,那你也一定会陷入这种低效率的恶性循环之中。
3. 充分的团队合作
团队合作有很多层意思,对领导、对个人、对团队都不一样。还是讲这个做作业的例子。作业的量或许是老师决定的,但做作业所需要的时间他们可决定不了。我相信在国内读书的大家都做过暑假/寒假作业,厚厚的暑假作业本,答案还给你撕了,还要配合一些试卷、练习什么的。对于这种价值不高的作业,我们就需要充分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了。大部分的题都属于简单题,你只要聚集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,分别能把不同学科的简单题百分之百做对,就可以省去大量时间;针对难题,有时候需要讨论,也是最有价值的内容。由于是合作做作业,如果大家都错在一样的地方,那就铁证如山,所以每个人都得认真负责地完成好自己需要100%答对的部分,然后把难题讨论清楚,懂得很透彻,透彻到老师随便抽查你都完全应答如流的程度。通过这种模式,我当时总能在暑假/寒假开始之前就基本完成了全部的作业,除了作文等一些没法合作又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部分,会分配到假期中去完成。学习、工作都是类似的,最终目的是能够掌握对应的知识,做出自己的工作成绩,这个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团队合作,提升效率。
4. 慢才是快 —— 构建知识体系
一个YouTube博主Justin Sung曾经说”The fastest way to learn is to learn more slowly”,我觉得非常受用。很多人对于学习是很焦虑的,他们不愿意放慢脚步,把每个细节弄明白;他们生怕完不成学习进度,就囫囵吞枣,不求甚解,拥有一个纸面上很快的进展。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,所有人的记忆都遵从赫尔曼·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,超越自身水平的学习速度会让遗忘也同样迅速。如果知识没有进入一套由你自己构建的体系框架中,你是无法通过回忆来巩固它的,那它一定会遵从遗忘曲线慢慢淡出你可调取的记忆内存。因此,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,需要想方设法地构建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,可以参考其他人优秀的想法,但必须由你自己构建一遍,知识才会是你自己的。举例来说,你听一节课或者看一个视频,知识可能如过眼烟云,很快就消散了,为了巩固它,你必须自己构造一遍:可以通过费曼学习法尝试教会别人,或是做一个项目去用学到的知识,或是通过联想、定桩、配对等记忆法重构这些知识,把被动获取变成主动构建。这个过程极有可能会花费比你看个视频或听节课长得多的时间,但如果没有这个过程,你将会把学过的东西全部忘掉,一段时间之后,你会发现你学了很多东西,但好像什么也没学会。
5. 美国式的时间观念
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很“守时”,但又完全不同:中国人对于开始时间特别守时,说几点集合,晚一分钟都很愧疚,说几点开会,提前好几分钟就已经准备好了;美国人对于结束时间特别守时,一个12:00-13:00的会议,在开始的时候常常会因为等人闲聊很久,可能到12:20才真正开始,但只要到了13:00,无论会议进展到哪里,都会光速结束。这可能是文化上的差异,不能说哪种更好,但我觉得这两种“守时”带给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。
在美国的时候,我们在私下里称这种会议策略为”GTFO Policy”,也就是说只要到时间了,大家都”Get The Fuck Out”。这让我们的心态都很轻松,因为知道后面的事情不会因为会议耽搁;也会让会议的效率更高,因为我们都知道还剩下多长时间,不论是讲演者还是提问者,都会完全尊重剩下的时间。我自己觉得美式的这种守时更值得提倡,如果你开过足够多的会,你会发现把一个会议的效率提升个30%常常是轻而易举的,除非是讲演者早已精心准备卡过时间的那种会议,不过那样的话就更没有理由超时了。不光是会议,对于工作的整体时间也是一样。比如在Google公司工作,晚上七点之后,在庞大的办公区里,你将看不见除了清洁人员以外的任何人,除非谁家里空调坏了呆不了了——没错,我之所以知道没人会在晚上办公,正是因为当时夏天我家的空调坏了两个礼拜没修好。当你有一个明确的下班时间后,你就会尽全力把工作在仅有的时间完成,如果完不成,你就只能第二天再来做了。这是一种限制,你一天的工作寿命只有那么久,但它也激励着你想方设法地,通过提高效率完成给定的工作。
6. 把事情完成比计划重要得多
这个世界上绝对不缺少计划者,但真正能把计划完整执行到完成的人少之又少。这个事实可能难以置信,开始做一件事情是很简单的,但大部分人都是三分钟热度,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完成你自己的目标,你就已经超过了99%的人。Fulltime Filmmaker创始人Parker Walkbeck曾经说,”Done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perfect”。这件事情听起来如此简单,做起来却是相当困难的。想想你上一次翻开的书,是不是过了很久还没全部看完;想想你上次买的Udemy网课,是不是已经好几年了还没完成;想想你上次提出的创新idea,是不是过了很久很久,它依然只是一个idea。我有一个比喻来说明“完成”这件事有多重要:你想象自己是一个电子,你希望获得能量来跃迁到更高的能级,但这种能量是离散的,只有你把一件事完整地完成才能获得这种特定频率的能量完成跃迁;如果你一直不完成,只是今天做一点,明天做一点,那它的能量永远是不够的,即时你花费的总时间和总努力很多,但它一直没有达到跃迁所需要的能量,所以其实你一直都处于基态,从未真正跃迁到激发态。从效率的角度来说,这样的努力都是极其低效,甚至是无效的;只有你每次都完成事情,达到跃迁的能量,你才能不断跃迁到下一个能级,这样才有效率。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说,比如学习线段树(Segment Tree)这个算法,你必须把它彻底搞懂一次,并且应用到一个实际的例子里去才能学会,要不然你每次看到它都觉得它很难,看了很多遍花了很多时间,其实还是没有学会过。
7. 一次只做一件事
人的大脑就像单线程的CPU一样,有上下文切换的代价,并且这个代价比CPU大得多。无论你手头有多少件事情要做,一次只能做一件事,并且每做一件事都需要把它完成,再去做下一件。如果你想同时做很多事,那不仅花的总时间会更长,完成的质量也会更差。也许有人会觉得自己能同时处理很多事情,并引以为傲,认为这是一种特长。那几乎可以断言,他们做的这些事情都是琐事,繁杂而没有深度的事情。工作、生活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很多这样的琐事,我们不得不处理,但如果琐事填满了你的日程,你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专注到更重要的事情了。没有人的大脑有并行处理的能力,天才也不例外,所以请为你自己留出比较大块的时间,专心处理好一件事。
8. 充分的休息
很多人会陷入一种焦虑,在休息时间没能好好休息,着急着想学习或者工作;在该工作的时间却又会犯困,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,导致学习、工作的时间很长,但效率不高,完成的总量其实也不多。这其实是“一次只做一件事”的延伸问题,如果你在休息的时候想工作,工作的时候犯困想休息,你就是开启了并行模式,没有贯彻执行“一次只做一件事”的策略。休息的价值是非常高的,如果你肆意挤压它的时间,那你的身体一定会疯狂地报复你——轻则让你平时犯困,效率低下;重则让你患上疾病,然后后悔自己的一生却无力回天。请大家重视休息这件事,它至少和工作一样重要,甚至往往更加重要。